欢迎来到和道和阿米巴咨询官方网站!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和道和观点 » 王阳明:行动是成功的一半,等风来,不如追风去

王阳明:行动是成功的一半,等风来,不如追风去

文章出处:和道和 人气:-发表时间:2020-06-15 10:13:00



一、千古王阳明



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,一个是孔子,一个是王阳明,曾国藩只能算半个。


而清朝人说,如果严格按照立德、立功、立言这三立,那古往今来的儒家完美人格也只有两个半,诸葛亮算一个,王阳明算一个,曾国藩算半个。


明史直接说:“终明之世,文臣用兵制胜,未有如守仁者也 ”


清末林则徐看重的是他以天下为己任,对国家的贡献:“以王阳明之才,国家所祈祷以求也。”并将“苟利国家,生死以之”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。

▼▼▼

左宗棠佩服的是王阳明的事功:“阳明先生,其事功,其志业,卓然一代伟人,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。”


1905年,孙中山在日本发表演讲时指出:“五十年前,维新诸豪杰,沉醉于中国的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,皆具独立尚武的精神,救四千五百万人于水火,成就大功。”以此激励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。


王阳明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和孔圣人比肩,又如何能让这么多的中国牛人俯首膜拜呢?



二、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



心即理、知行合一、致良知


心即理:真理就在你心中,应该向内去求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,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,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。


知行合一:“知行工夫,本不可离”,知行不能分家,只知道不行动,其实还是不知道。也就是知行一体。


做到这两点,就可以致良知了。


无论是内求真理,还是知行一体,都离不开实践。


可以说,实践精神才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。




三、等风来,不如追风去




1、等大势,不如自己造势


通常人们说,做事要顺势而为,但是王阳明用行动告诉我们,无势可借的时候,与其等大势来临,不如自己造势。


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,曾经有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,就是王阳明绕开宁王主力,攻打宁王老巢南昌。


但是手下兵力不足,强攻未必能迅速拿下,而且还要蒙受巨大损失。


这时候,有人报告王阳明,在城外有南昌军的一只千余人的伏兵。




王阳明计上心来。


他一面给攻城部队下死命令,要求不成功便成仁。


另一面派一只精锐部队伏击了这个千人小队,散播整个南昌被包围的谣言,然后故意放走了惊慌失措的残兵。


这些残兵逃入城内,消息传开,守城将士无不惊惧万分,加上正面的阳明军队悍不畏死,登时气为之夺,纷纷弃城逃跑。


凭着用计谋造出的声势,王阳明顺利攻下南昌城,一举占领了宁王老巢。




2、与其坐等恶化,不如主动出击


正德十二年,王阳明赣南剿匪,在经过周密的布置之后,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情况下,赢得了剿匪十多年来的第一场胜利。


但是王阳明在赢下战争之后,马上给朝廷上奏折,分析了赣南匪情的严重,要求朝廷赋予他军政大权。这是明目张胆的向朝廷要权,明朝建国以来,还没有哪个臣子有这么大的胆子。


因为他清楚,这次虽然打赢了,但是赣南匪患太过严重,稍有不慎就是祸国殃民的大动乱。



与其等到后来出兵征讨,不可收拾,不如现在就把匪患扼杀。


在兵部尚书的力挺下,朝廷终于答应了这个有些犯忌讳的要求。


而王阳明总揽军政大权之后,上下官场少了掣肘,效率大大提高。仅用一年时间,就清剿了为祸数十年的匪患。


与其坐等事态恶化,不如主动出击,防患于未然。


3、等“绝对正确”,不如边走边改


王阳明的弟子寻求大道的时候,常另辟蹊径去读一些杂书,和圣人之道无关的书籍。王阳明却只是对他们说,将来你们自然会发现圣人之道的妙处,那时候,自然就会去看圣人之书了。所以,王阳明对弟子看杂书,鬼神志怪之类的书籍从来不加以纠正。


王阳明认为,人只有经历了错误,走回正轨的时候,心里才更通透,之前对圣人之道越隔膜,认识到错误之后,就对圣人之道越亲近。


这个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功夫,哪怕是走错了路,那也是收获。


最怕的就是瞻前顾后,小心谨慎,什么也不敢做。


这样才真的失去了获得真理的机会。


等风来,不如追风去。无势可以造势,不要等;事情出现恶化的迹象也不要等,抓紧治理,别拖沓;事情哪怕做错了也不要紧,错误也是收获,总比不做强。


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,只有去做了,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,不要等自己老去的时候,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没有做,徒留遗憾,岂不伤悲。


等风来,不如追风去。勇敢去追,勇敢去尝试,你将在行动中,开辟人生的新天地。


此文关键字:阿米巴经营,落地师资,稻盛和夫,精益生产
提交留言